各市属高校:
高校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师德师风建设,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高师中心”)将开展2020年市教委教师队伍建设-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专项培训。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并报请市教委人事处同意,高师中心实施2020年教委专项培训方式调整为网络在线培训,现推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骨干教师科研能力与师德素养提升高级研修班线上讲座,供市属高校教师学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修对象
北京市属高校理工科类教师,人数不限,请通知本校老师可直接扫码报名参加。
二、主讲专家和研修主题
研修时间 |
研修主题 |
主讲专家 |
4月22日零点至4月26日24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要点和心得 |
清华大学 朱永法教授 |
如何快速写好英文科技论文 |
北京大学 邱国玉教授 |
|
青年教师如何进行职业规划与科学研究 |
同济大学 马卫民教授 |
|
做好新时代的大学教师 |
北京大学 张海霞教授 |
|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 |
中国科学院 曹则贤研究员 |
三、研修方式
研修班讲座以录播方式进行,请学员按时参加研修。
以上网络研修课程由高师中心委托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网络平台组织实施。研修网址为https://www.ulearning.cn,学习过程如有问题,请拨打技术支持电话或查看培训课程学习操作指南(见附件1),研修及考核包括:
1.视频学习
2.问卷调查
四、报名方式和报名时间
1.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按照要求填报信息进行报名。
2.报名时间:2020年4月13日至4月17日
3.研修时间:2020年4月22日零点至4月26日24点
4.本期研修免费
五、结业证书
学员完成全部五个讲座的观摩,并提交填写完整的调查问卷,可获得高师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证书由高师中心统一邮寄给各高校,该研修学时可计入继续教育学时。
六、联系方式
培训平台使用技术支持:400-610-7808
请各相关单位通知并组织本校教师参加研修。
附件:1.培训课程学习操作指南
2.专家简介
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2020年4月10日
附件1:培训课程学习操作指南
第一步,浏览器输入网址:https://www.ulearning.cn,点击“登录”,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输入用户名(手机号)和密码(默认123456,请登录后及时修改),点击“登录”。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登录培训平台后,进入相关主题的培训班,点击【课件】菜单,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单元,点击【开始学习】。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进入课程播放器页面。如下图所示。
在课程播放器页面,点击左侧的目录,可以切换课程的章节;点击下方的“下一页”、“上一页”可以进行课程页面的切换。课程单元学习完成后,点击【返回课程章节】,便可以回到课程单元页面。点击【收起目录】按钮可以隐藏左侧目录栏。
在每一小节的最后一页点击【下一页】时,会弹出本节统计,如下图所示。
在查看完本章最后一节的统计后,可以继续查看本章统计页面,如下图所示。
注:观看视频时,视频进度条不允许拖动。
附件2:北京市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能力与师德素养提升研修班--专家简介
专家简介1----朱永法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国家电子能谱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能源光催化与环境催化的研究。承担了科技部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国际重点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基础研究课题,同时,还承担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有关吸附净化材料、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空气和水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课题。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6项,申请6项,多项环境净化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出版专著三部(纳米材料测试与表征技术,材料分析化学,光催化:环境净化与绿色能源探索)。发表SCI收录论文382篇,热点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34篇;论文总引26720余次,篇均引用69.1次,H因子为91。2014-2018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化学),2016年入选Elsevier发布的“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高被引学者”,2018-2019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化学)。
学术兼职有Applied Catalysis B副主编 ,中国感光学会副理事长兼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室内与车内环境净化行业协会会长。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与能源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环境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计量工作组委员。
专家简介2----邱国玉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上会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深圳市发改委,科创委评审专家。日本Arid land researchcenter (National joint usage/research center), Tottori University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博士后。1999年开始先后任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2009年开始任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先后担任过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等行政职务。是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的创院常务副院长。担任多家国际学术刊物、国内学术刊物审稿人,3家国际学术刊物编委(Energies),几家国内刊物编委。
主要从事新能源信息工程、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水文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百人。讲授《环境与能源生态学》、《城市水文水资源学》、《生态水文学》等课程。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0多篇,其中SCI等国外刊物论文100多篇。主持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研究课题近50项。主持深圳市”新能源和能效工程”学科建设项目, 推动了北大和深圳市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并主编了13本新能源系列教材(科学出版社)。与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Hans Lambers等合著的《如何写好英文科技论文》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从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对植物—土壤—大气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大量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表面温度测算蒸发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新方法。因为该方法的核心是三种温度(表面温度、参考表面温度和气温),被学术界称为“三温模型”。三温模型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土壤蒸发子模型、土壤蒸发扩散系数(评价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环境质量)、植被蒸腾子模型、植被蒸腾扩散系数(评价植被的水分状况和植被环境质量)、植物水分亏缺系数子模型。多年来,申请者不懈地对三温模型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先后在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是“应用遥感技术观测实际水文过程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的一步(as a very informative and a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using remote sensing to truly measure hydrologicprocesses, Professor Roger Clapp,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SA)”。
专家简介3----马卫民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运筹与战略决策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陕西商会科技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虹口区第十四届政协委员会委员。主持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近20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迄今为止在国际期刊、国际会议与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65篇次,SSCI检索8篇,EI检索120余篇次,ISTP检索60余篇次。2016年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获得者;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学者入选者;2014年甘肃省飞天学者讲座教授入选者;2014、2013年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2013年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入选者;2012年运筹学会不确定分会运筹学杰出贡献奖;2011年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2011年钟家庆运筹学奖获得者;201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010年同济大学攀登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010年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2010年中国运筹新人奖获得者;2010年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2008年上海曙光学者入选者;2006年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已经培养3名访问学者,10名博士后出站,18名博士生毕业;以及200余名各类硕士研究生(普硕、EMBA、MBA、MPA和ME)毕业。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IEEE: 80083030);国际信息系统协会(AIS)会员(AIS: 36074)以及AIS中国分会(CNAIS)会员(CNAIS:99801);国际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会会员(POMS)及其中国分会(POMS-China Chapter)会员;国际电子商务联合会中国分会(ICEB-CN)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会员(S3920032007);中国运筹学会不确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会常务理事。
专家简介4----张海霞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发起人,国际iCAN联盟主席,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秘书长,全球创新教育大会发起人兼主席,教育部创新创业教指委委员。她多年来专注于微纳技术和微能源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0余篇,拥有41项中国发明专利和3项美国发明专利,出版专著8本。200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17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大学十佳导师光荣称号,2018年荣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起担任教育部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张海霞教授长期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2007年发起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即iCAN大赛)并担任主席至今,每年有国内外2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高校的上万名学生参加,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且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报道。张海霞教授在北大开设《创新工程实践》等系列创新课程,2016年作为全国第一门创新创业的学分慕课,2017年荣获全国精品开放课程,开创了“赛课合一”iCAN创新教育模式,在全国30个省份的500余所高校推广。近年来张海霞教授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科技馆等做公众科技讲座600余场,深受大众好评。
专家简介5----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物理》、《赛先生》杂志专栏撰稿人,Phys.Status Solidi等杂志编委。德国 Kaiserslautern 大学物理学博士,德国IFOS研究所博士后,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兼职教授,《The Open Surface Science Journal》杂志编辑,在Science,APL, PNAS, PRL, Advmat, Nature 子刊等国际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另发表中文物理学、材料学教育论文近两百篇,编、译、著有《物理学咬文嚼字》 (三卷)、《至美无相》、ThinFilm Growth,《一念非凡》、《量子力学-少年版》、《相对论少年版》、《惊艳一击》等专著多部。